國家能源集團于8月下旬印發《國家能源集團關于加快光伏發電產業發展指導意見》提出,2020-2025年,光伏裝機容量計劃新增2500-3000萬千瓦,并重點加大經濟發達地區裝機比重。
在經歷3年內部整合后,現年58歲的王祥喜終于可以騰出手來發力清潔能源,他所執掌的國家能源集團不久前也正式打響光伏攻堅戰。
數天前,國家能源集團于8月下旬印發的《國家能源集團關于加快光伏發電產業發展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被曝光。
《指導意見》提出,2020-2025年,國家能源集團光伏裝機容量計劃新增2500-3000萬千瓦,并重點加大經濟發達地區裝機比重。
國家能源集團是由原國電集團和原神華集團于2017年11月合并重組而成。這次新中國成立以來央業規模最大的重組誕生了一家坐擁1.8萬億總資產的能源“超級巨無霸”。
自掛牌成立伊始,該公司頭上便頂著諸多令人燿目的光環:全球最大的煤炭生產商、火力發電公司、風電開發商以及煤制油煤化工公司。此后兩年多時間,這家能源巨擘忙于內部整合,無暇外顧。
過去十年間,中國光伏產業發電成本下降了近90%,光伏行業也由過去的“補貼時代”,逐漸步入“平價上網時代”。
光伏和風電成本的大幅下降讓中國更有信心完成對《巴黎協定》的減排承諾。來自上級主管部門“提高清潔能源資產占比”的要求則讓電力央企們紛紛涌入風電和光伏行業。
此后,國家電投、三峽集團、華能集團等電力央企巨頭先后將觸角深深扎入光伏發電領域,一場以央企領銜的新一輪下游電站開發潮再次掀起。
但當錢智民、雷鳴山、舒印彪等電力大佬紛紛親自出馬拿下一份份沉甸甸的開發合同時,外界似乎很少聽到國家能源集團的搖旗吶喊聲。
對該公司35萬名職工來說,《指導意見》是一份遲來的光伏規劃圖景。在這張剛剛提筆繪制的圖景上,“掌門人”王祥喜將寫下怎樣的注腳?
“補短板”
自2019年3月從湖北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任上空降國家能源集團擔任“一把手”后,王祥喜雙手托起的是一個龐然大物。
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的合并為國家能源集團帶來得天獨厚的資產優勢。資料顯示,該公司擁有的煤礦82處,擁有火電廠162個,火電總裝機容量超過1.8億千瓦時,占全國15.5%。
截至2019年,這家能源巨頭實現煤炭產量5.1億噸,煤炭銷量6.7億噸,發電量9690億千瓦時,化工品產量1593萬噸。
而憑借著原國電集團旗下龍源電力(HK:00916)在風電領域的前瞻布局,國家能源集團坐擁4116萬千瓦風電裝機,占全國19.6%,居世界第一。
但在這一串串靚麗的數字背后,該公司在光伏領域的布局卻乏善可陳,裝機量排名墊底。
國家能源集團2019年社會責任報告顯示,在光伏裝機方面僅有134萬千瓦。相比之下,國家電投的數據為1929萬千瓦,華能的數據為400萬千瓦。
另一組數據或許會讓國家能源集團高層更加尷尬。在低碳清潔能源資產占比中,2019年,國家能源集團以24.87%的比例墊底。
相比之下,國家電投這一數據高達50.5%,華能集團為33.72%,大唐集團為36.26%,華電集團為39.7%。
與同行之間的巨大差距讓王祥喜為這場光伏“攻堅戰”按下加速鍵。
9月28日,國家能源集團旗下國電電力內蒙古新能源公司與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協議。
國電電力將在當地砸下約220億元,開發一個500萬千瓦光伏項目。該項目投產后預計年發電量可達85億千萬時,將通過蒙西消納和特高壓外送方式。
僅僅一個月前,在距離伊金霍洛旗一千多公里外的內蒙赤峰市寧城縣,國家能源集團旗下龍源電力與當地政府簽訂了200萬千瓦新能源開發協議。
協議內容主要包括120萬千瓦風電項目、80萬千瓦光伏項目。同時,該項目還將配置20萬千瓦容量的儲能設備及1座智慧型新能源集控中心。
寧城縣是國家級革命老區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國家能源集團定點幫扶脫貧摘帽縣之一。
上述兩個項目僅是國家能源集團規劃圖景拼圖中的五分之一。這套組合拳最終將覆蓋中國包括內蒙古、寧夏、山東、青海、寧夏等十多個省份。
事實上,神華集團早在多年前就已殺入光伏領域。2017年,神華與上海電氣及德國Manz公司三方合作成立蘇州曼茲新能源裝備有限公司,就“銅銦鎵硒技術”進行合作。
銅銦鎵硒技術是太陽能電池技術,具有生產成本低、污染小、不衰退、弱光性能好等顯著特點,光電轉換效率居各種薄膜太陽電池之首,接近于晶體硅太陽電池,被稱為下一代非常有前途的新型薄膜太陽電池。
彼時,神華自主研發的銅銦鎵硒電池轉換效率接近18%。重組后,國家能源集團為銅銦鎵硒技術構建了“五位一體”的光伏戰略,全力進軍光伏產業。
不過,相比之下,下游光伏電站開發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神華的銅銦鎵硒技術研發卻道阻且長。
全新博弈
但在開發光伏發電項目上,國家能源集團在全國各地所擁有的煤礦、火電廠等資產將為這場“攻堅戰”提供不少的發展空間。
在《指導意見》中,國家能源集團圍繞著自身的優勢,明確提出了光伏產業發展的具體實施路徑。
未來五年,這家能源巨頭將會在沙漠、戈壁等推進集中式光伏發電基地建設,發展煤礦沉陷區、復墾區光伏項目。同時,依托集團具有調節性能的水電資源,著力推動“水光互補”光伏項目。
此外,國家能源集團還將利用企業空置區,發展分布式光伏項目;充分開發復合式光伏發電項目;創新商業模式、運維模式,推動光伏發電產業創新發展;有序拓展海外成熟市場,擴大有效投資。
作為五大發電集團中清潔能源占比排名靠后的大型央企,國家能源集團的加入或將掀起一輪新的光伏電站建設浪潮。
事實上,最早掀起光伏電站建設浪潮的是國家電投。2015年6月,國家電投由原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與國家核電技術公司重組組建而成。
此后,這家新公司開始高調謀劃光伏產業和清潔能源轉型發展。歷經4年建設,國家電投光伏裝機規模已達到2270萬千瓦,持續穩居世界首位。
今年3月,國家電投宣布,計劃到2025年,建設裝機規模最大、核心技術突出、行業全面引領的“世界一流光伏產業”,光伏發電裝機4500萬千瓦的目標。
同為發電企業,大唐集團也不甘落后。據不完全統計,“十二五”期間,大唐集團累計投產清潔能源1700萬千瓦,占比接近2/3。
近年來,中國火電企業深陷“虧損潮”,虧損面接近50%。2018年,大唐集團主動關停落后煤電產能208萬千瓦。
在火電遭遇“滑鐵盧”后,大唐集團決定站上新能源產業的風口。在“十三五”期間,大唐集團決定進一步加快風電和太陽能項目建設。
彼時,國家能源局正式下發《2019年光伏發電建設管理工作方案》,首次推出對新增光伏發電項目采用平價、競價管理政策。
短短兩年間,大唐集團在光伏領域投資不斷提速。今年以來,大唐集團簽約光伏項目規模近2GW,總投資金額超72億元。
老牌火力發電企業華能集團曾一度被詬病在清潔能源發展上過于保守。但自2018年11月舒印彪執掌后,華能集團開始在風電、光伏領域奮起直追。
2019年,華能集團洽購協鑫新能源部分資產在光伏行業內引起轟動。協鑫新能源是協鑫集團旗下主營光伏電站開發、建設、運營的平臺,在民企中持有最多光伏電站資產。
另一家勢頭迅猛的是三峽集團。2019年,三峽集團已投產光伏項目遍及甘肅、青海、河北等17個省區,其光伏裝機規模累計超過430萬千瓦。
今年3月,三峽新能源在山西晉中市昔陽縣簽約了1GW光伏項目,總投資36億元。僅僅一個月后,該公司又與內蒙烏蘭察布市簽署清潔能源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當地風電、光伏等項目建設工作,總投資1212億元。
然而,爭相入局光伏領域后,這些國企也將和民營企業一樣,面對光伏消納落實以及上游價格波動的問題。
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測算的新能源消納能力顯示:2020年全國新能源利用率整體可以保持95%以上,但個別省區面臨較大壓力。
該機構預計,甘肅、新疆新能源利用率仍低于95%;冀北、山西、青海受新增裝機規模較大等因素影響,新能源利用率可能低于95%。
隱憂還來源于光伏行業產業鏈漲價潮。國慶長假后,光伏玻璃價格持續上漲。
據卓創資訊數據顯示,進入10月后,行業最具代表性的產品32mm光伏玻璃,最新價格為35元/平方,相對于今年漲價前23元/平方的價格,上漲超53%。
如今,國家能源集團投下重資參與到光伏發電的競逐中,它所面對的戰局,注定會是一場全新的博弈。